六月荆楚,麦浪鎏金。在广袤的田野间,一支2000余人的乡村产业振兴“头雁”队伍正引领振兴浪潮。近三年来,这支精锐之师以科技为犁、以创新为种,在江汉平原的稻浪里、鄂西深山的云雾中、数字经济的云端上,谱写动人乐章。2022年至2024年,湖北省共培育2600名“头雁”,示范带动百万农户组成产业“雁阵”,推动乡村产业向现代化高质量迈进。2024年跟踪调研显示,其中417名“头雁”总产值达46.38亿元,同比增长24.5%。
此项目是农业农村部、财政部自2022年联合启动的重大农村人才培养工程,由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实施。项目聚焦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,精准设置培训内容,为打造新时代“鱼米之乡”提供人才支撑。2025年拟在总结三年经验基础上,再培育“头雁”890人,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。
2013年的仙桃市郭河镇中岑村,一产种植仅有零星棉花与中稻,村集体年收入不足万元。彼时,深耕水稻多年的“土专家”王卫斌毅然接棒,积极联系母校华中农大专家团队攻坚品种技术。三年示范推广,千亩高产再生稻替代传统作物,亩产超1000公斤,农户亩增收1300元以上,村集体收入连翻两番,5万余亩再生稻迅速在仙桃生根。
然而,王卫斌深知,产业创新永远在路上。2023年,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的严格推荐与遴选,王卫斌获得了参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“头雁”培育项目的宝贵机会,再次回到母校的课堂。行业顶尖专家的前沿讲授,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他的科研视野和经营理念,更使他得以结识了众多农业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志同道合的同行,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合作平台。
学成归来后,他大胆探索“稻再鸭菇”生态种养模式:稻田中的鸭子化身“除虫卫士”,排泄物转为有机肥;稻收后的秸秆则成为大球伞菇培养基料。这一循环体系既高效利用资源,又大幅提升收益。如今该模式已在仙桃9个乡镇推广,带动117户农户,种植面积突破万亩。
恩施州山峦叠嶂,孕育出高品质“恩五叶蜜”绞股蓝,但交通闭塞与品种单一长期制约村民增收。恩施硒草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飞,凭借技术创新,帮助绞股蓝产业更上一层楼,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条致富路。
由于传统绞股蓝产业投入大、周期长,公司一度步履维艰。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高飞及其合作社面临的难题后,及时伸出援手,推荐他参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“头雁”培育项目,希望通过系统学习为其赋能。在中国农业大学的高水平课堂上,专家讲授的现代设施农业技术、精准农业理念让高飞豁然开朗,打开了思路。
返回深山,他引入防草布激光精准打孔技术,破解人工除草高成本难题;采用沼液水肥一体滴灌技术,替代化学肥料。这套绿色种植模式使成本下降,亩产反增20%,产品远销闽沪。2025年春,公司新品绞股蓝龙须茶上市即获80余万元订单,月销售额突破200万元,为全年目标奠定基石。如今公司带动200余户村民种植绞股蓝,荒山真正化作“聚宝盆”。
几年前,初入电商行业的陈诚,在京山市开设网店,专门销售当地的特色蔬菜,很快便实现日均销售5000单的佳绩,并成功带动了周边3个自然村的农户共同致富。然而,随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迅猛兴起,陈诚敏锐地察觉到,单一的网店销售渠道已难以满足日益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需求,必须紧跟时代步伐,开辟直播带货这条新赛道。
2024年初,得知省农业农村厅正在组织“头雁”培育项目,并专门开设了电商方向的培训班,陈诚毫不犹豫主动报名,有幸获得由上海交大承办的“头雁”电商班学习的机会。课堂上他认真听讲、积极思考,课后主动向专家请教,与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同行交流心得,与同班同学朱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交流中惊喜地发现,两人竟然同是武汉市黄陂区的老乡。两人一拍即合,当即决定培训结束后携手回到家乡黄陂,共同创业。
说干就干,陈诚暂搁京山业务,毅然回乡与朱婷创立“电商+直播”新业态。首场直播推广“黄陂豆丝”与“手工糍粑”,销量即破3000斤,旗开得胜。自2024年11月至2025年春节,总销量高达21万斤,带动47户农户增收。“‘头雁’项目不仅授我新知,更指明方向,”陈诚感慨,“我愿与更多‘头雁’携手,共写湖北农业新篇章!”
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深化头雁培育工程,让更多领头雁带动全省乡村产业振翅高飞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5 JBO竞博(中国区)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TEL: 币游·国际(中国区)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31号 邮箱:admin@www.hennang.com